斑馬消費 沈庹
取代沈東軍,執掌萊紳通靈整一年,馬峻交出的成績單很糟糕。
2022年度,公司營收跌破10億元,更是迎來首虧。
既要應對外部不利環境,又要帶領團隊,恢復公司在內鬥中喪失的元氣。
說句實話,馬峻也不容易。
迎來首虧
萊紳通靈賣著高大上的比利時王室珠寶,銷售毛利率在A股一眾黃金珠寶企業中,也足以傲視群雄。
可是,2022年到頭來一算,居然虧本了。
這也是公司有公開業績披露以來,首次發生虧損。
4月20日,公司披露的2022年度報告顯示,當期實現營業收入9.13億元,同比下滑31.09%,與巔峰期《2017年》的19.64億元相比,腰斬還拐彎。
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203.34%,虧損3973萬元。
外部不利因素肯定是要講的。
受宏觀環境影響,居民消費意願降低,珠寶首飾屬於可選消費品,市場需求銳減,而公司的核心產品鉆石鑲嵌類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
2022年上海鉆石交易所成品鉆石交易額同比下降 37.5%。
事實上,萊紳通靈《603900.SH》自2017年業績沖頂之後,即迎來了一個長久的下行。
這一年,公司出資435萬歐元,收購Leysen珠寶公司81%股權,擁有了數百年歷史、具有比利時王室珠寶供應商資格的珠寶品牌 Leysen《萊紳》。
Leysen雖然歷史悠久,其實隻是一個小眾珠寶品牌,在中國更是沒有任何知名度。
沈東軍一意孤行,想借此實現自己打造一個奢侈品品牌的夢想。
有了王室珠寶品牌加持,公司放棄過去數十年,耗費巨資打造的『通靈』,品牌、公司名、證券簡稱,全部變更為『萊紳通靈』。
欲以普通奢侈品的定位,將自身打造成世界級優秀的珠寶企業。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可能是時任董事長沈東軍沒有預想到的。
2017年之後,公司營收規模持續萎縮,歸母凈利潤更是連續5年下滑。
外部不利環境,隻是加劇了這種趨勢。
鉆石珠寶類產品高價值的屬性,決定了它最主要的銷售渠道仍是線下。
雖然,萊紳通靈也在加強線上渠道佈局,但其隻能成為門店銷售的補充。
因此,線下門店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規模。
2018年,萊紳通靈的線下門店數量高達737家,到2022年,已減少至507家。
其中,加盟店下降得最為嚴重,核心理由應該隻有一個,加盟商難賺錢。
內訌傷元氣
這幾年,外部環境這麼嚴峻,公司上下本應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可是,原實控人之一、董事長沈東軍,卻因為婚姻問題,在公司內部引發了一場『宮鬥』劇。
在這場長達一年的鬧劇中,親人反目、舉報、隔空罵戰、互揭老底、訴訟……各種不堪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不僅沈東軍自身『儒雅總裁』的人設垮塌,更讓品牌象征愛情、高貴、幸福的形象蒙塵。
最終的結果,沈東軍與發妻馬峭離婚,分割所持公司股份,其實控人的地位喪失。
可以同患難,無法共富貴。
沈東軍和馬峭結合於微時。
30多年前,他從貧窮的蘇北來到南京時,一貧如洗。
早期,做點小生意失敗,有三個月的時間,在家做『家庭煮夫』,站在陽臺等著妻子下班回家。
他能和大舅哥馬峻一起涉足珠寶行業,得益於嶽父馬崇仁的支持。
馬崇仁是國內知名地質專家、著名珠寶專家,被業內稱為『翡翠王』。
初入翡翠行,首家店開在南京天安大廈。
為了快速占領市場,沈東軍發動價格戰,一度被同行排擠。
2016年11月,通靈珠寶《萊紳通靈前稱》登陸上交所主板,成為滬市珠寶IPO第一股。
公司市值一度高達百億元。
創業成功之後,沈東軍上電視節目、出席各種明星活動、本色出演電影。
標志性的黑框眼鏡,一派溫文爾雅的形象。
個人形象的打造,也給萊紳通靈帶來了免費的流量。
2022年1月和2月,沈東軍相繼辭去董事長和董事職務,屬於他的萊紳通靈時代結束。
馬峻成功上位,執掌大權。
不過,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極其糟糕。
沈東軍大舉減持
2022年1月10日,沈東軍最後一次以董事身份出席萊紳通靈股東大會。
這也是在『宮鬥』之後,第一次與前大舅哥馬峻同堂。
二人目光相接之時,沈尷尬地打了一聲招呼,馬沒有回應他。
過去,兩人不僅是親人,更是親密的創業夥伴。
一人主外、另一人主內。
2018年之後,馬峻逐漸從公司淡出,不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僅保留了董事身份。
會後,沈東軍大方地接受了媒體采訪,笑言很享受退位後的閑暇時光,可以成為真正的『鉆石王老五』。
沈東軍辭職半年後,即開始大舉減持所持萊紳通靈股票。
2022年9月-11月,他通過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以5.45-6.53元/股,減持2%股權,合計套現4100餘萬元。
隨後,他又計劃,在2022年12月-2023年6月,減持不超過6%股權。
到今年3月,時間過半,他以6.60 -7.36元/股,已減持1.14%股權,套現2300餘萬元。
截至目前,沈東軍仍持有萊紳通靈12.44%股權,是僅次於馬峻的第二大股東。
以4月20日的收盤價計,對應市值約2.7億元。
早在2021年底,其前妻馬峭就將離婚分得的萊紳通靈15.58%股權,轉讓給了第三方,一次性拿到3.61億元,從公司徹底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