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一回異文辨析:通靈寶玉的來歷。

公眾號ID:hlmyj001

投稿:[email protected]

作者簡介:喜歡閱讀,喜歡文史,喜歡研究,有多篇文史研究文章及詩歌在官媒發表。

本文原題《對〈紅樓夢〉第一回某段在不同版本中的對比剖析》。

《紅樓夢》第一回異文辨析:通靈寶玉的來歷。

作者

劉春濤

我的一位老師最近為我分享了一個關於《紅樓夢》第一回的問題。

老師說,有一大段文字為甲戌本所獨有,並且在脂評三本裡的庚辰本、己卯本都沒有。

這段文字是:

坐於石邊高談快論。

先是說些雲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後便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

此石聽了,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說道:『大師,弟子蠢物,不能見禮了。

適聞二位談那人世間榮耀繁華,心切慕之。

弟子質雖粗蠢,性卻稍通;況見二師仙形道體,定非凡品,必有補天濟世之材,利物濟人之德。

如蒙發一點慈心,攜帶弟子得入紅塵,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裡受享幾年,自當永佩洪恩,萬劫不忘也』二仙師聽畢,齊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這石凡心已熾,那裡聽得進這話去,乃復苦求再四。

二仙知不可強制,乃嘆道:『此亦靜極慫級,無中生有之數也。

既如此,我們便攜你去受享受享,隻是到不得意時,切莫後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說你性靈,卻又如此質蠢,並更無奇貴之處。

如此也隻好踮腳而已。

也罷,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以了此案。

你道好否?』石頭聽了,感謝不盡。

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

老師介紹說:按照新紅學家的解讀,這段話的作用,是解釋石頭是怎樣變成玉的。

其他版本沒有這一段,石頭變玉就顯得很突兀。

老師覺得不對,並舉了兩個例證:

1、《書文解字》:

玉,石之美者。

2、清代張賁五言詩:

壯海泉流匯,湖光千頃連。

瑤池王母近,彩石女媧天。

翠荇迎朝靄,冰輪起暮煙。

無人長寂寂,誰泛剡溪般。

在『女媧天』一句後有註釋雲:

湖中五色石如玉。

也就是說:補天石也屬於玉,玉和石本為一物。

我認為老師說的觀點:女媧補天所煉之石,本來就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本質上就是『美玉』完全正確,無傷大雅,隨便寫哪個字都一樣。

接下來我要分享一些我原創的其他觀點。

上一段也改了

我在拿到良師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沒看書之前,心裡估計,這麼大一段文字省略去,必然會有其他地方的改動或是交待來做對應。

果然,我在書中發現在此段的前一段文字中添加了『能大能小』四個字,這四個字恰恰是省略去的那段文字中『石頭變幻』的過程《或原因》。

兩處同時改後,前後就不顯得矛盾了。

但是刪減之後,石頭在變幻過程上就出現了不同的差別。

甲戌本的變幻過程為:僧人施法咒。

其餘本的變幻過程為:自身《通靈後》變形。

真是不比較不知道,一比較嚇一跳。

我認為甲戌本在此段的寫法是我喜歡並認同的寫法。

省略此段之後的其餘各版雖無問題,但甲戌本有了此段,更淺顯易懂並飽滿,對於本身已經『深奧難懂』的《紅樓夢》,多一些文字,總能多一些理解。

閱讀中的疑問

1、如果您和我一樣,在初讀第一回讀的是非甲戌本,您會想到一個問題:石頭被裝入和尚袖口內,投奔俗世,體驗世事後,經幾劫幾世,為何又要重新回到原點?重新矗立在青埂峰下?

這個疑問一般的讀者也不容易想到。

而甲戌本這段文字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解釋了為何石頭又回到了原點,也就是『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終之日,復還本質,以了此案』。

特別是『劫終』和『復還本質』兩詞更是答案的核心,這也充滿了佛教哲理。

所以當石頭『投身』成『通靈寶玉』後,新的『一劫』便開始了,直到全書收尾處,所以它又被『打回原形』,重新立於青埂峰下。

從這段不難看出,甲戌本這一段比較完整地講述了石頭『從入世到最終又打回原形』的前因後果。

2、大家請仔細對比閱讀甲戌本和其他本的此段,我經剖析對比後是如下認為:

甲戌本:石頭主動請求,石頭主動入世,石頭占主動,僧道為被動。

非甲戌本:僧道主動帶石頭入世,僧道占主動,石頭為被動。

所以第二個疑問:僧道為什麼要帶石頭入世?是帶石頭去見世面嗎?還是其他什麼動機?

其實甲戌本把原因講得清楚明白,其餘本刪除後反而增加了疑惑。

3、甲戌本的此段被刪減,變成非甲戌本後,如果我來寫石頭說的第一句話,絕不會是先問『不知賜了弟子那幾件奇處』,這原書中的寫法真顯得有些突兀。

我會這樣寫:『不知為何要帶弟子前往塵世間』因為非甲戌本中前文沒有講清僧道帶石頭去人世間的原因和動機,一開口就該這麼一問,方不覺得突兀。

由此也推斷,其餘版本均是在甲戌本的基礎上做了『非完美刪減』。

不可拿結尾做分析

《紅樓夢》在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篇末使用了『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篇末甄士隱重現,雨村重現,空空道人重現,青埂峰石頭重現。

因為後四十回是不是續寫或者後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本意尚不可知,故全書的末章不能用於推理和參考。

所以,第一回便『獨自《丟開最後一回》』擔當起『開示』全篇的重任,並且大家也公認『第一回為全書謀篇構思之總綱』,因此,我們要尤其重視第一回的每一段文字。

雖然第一百二十回也交代了石頭回歸原點的前因後果,但是『不可拿結尾做分析』《在這一原則下》,第一回就必須交代清楚石頭回歸原點《打回原形》的前因後果,所以,甲戌本這段未被刪減的文字就是最好的交待,不應該被刪減。

修改後的其他痕跡

1、『了』字

來看原文——

笑道:『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

就是寶物後面這個『了』字,放在甲戌本和非甲戌本中,整段讀來,感覺略有些不同。

在非甲戌本中:

『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

這個『了』字您可能認為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感嘆字,沒感覺異樣。

但在甲戌本中這個『了』字就有『經過一番努力改造《施法》後仍不完美的感慨』。

《略帶長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再換一種方式,倒過來品:都去掉『了』字。

如果非甲戌本是:『形體倒也是個寶物!』我覺得這樣最恰當,無需語氣感嘆字『了』,這是一種第一眼看見某物時的標準語氣。

如果甲戌本是:『形體倒也是個寶物!』我反而覺得失去了那種對它變幻後美中不足《還差刻字於上》的感慨。

但是總之有『了』和無『了』的差別非常細微,非常細小,非用心感受難以感悟,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亦無傷大雅。

2、『玉』字

這就是前面我的老師和新派紅學探討的問題。

因為『玉』和『石』基本可以看做無本質差別,所以非甲戌本沒做修改也無傷大雅,非甲戌本突不突兀都影響不大。

總之,非甲戌本經過刪減後,繼續留下了『了』字和『玉』字,無傷大雅,差別非常細微,故沒有修改,情有可原。

3、『再』字

『須得再鐫上數字』,這個『再』字,大有深意。

這個『再』,說明鐫刻數字已經屬於第二個步驟《第一個步驟為施法咒縮小》。

如果是頑石『自大自小』,何須用『再』?

『穿繩的孔』的問題

我這裡先提一個古怪刁鉆的問題:通靈寶玉上穿繩的孔,是生下來就有,還是後面人工鉆的?

這個問題好像全文都沒有細講吧《也沒有講的必要》,但我認為其中大有文章。

我認為第八回詳細描寫其大小『大如雀卵』的這個大小,就是第一回變幻之後的大小。

第一回其實已經暗示『可佩可拿』《自帶眼》,如果那個眼是賈寶玉一生下來就有,或者說第一回就『自大自小的』同時變出了『孔』,那麼,非甲戌本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非甲戌本認為是它自己『可大可小』,自己變的,難道它早早就知道自己將要被『佩《戴》』的命運?將有僧道要袖它入世?所以早早的變出”孔眼”來等待被發現?然後方便別人戴在胸前?絕不可能,《這頑石甚至還不清楚僧道要帶它入世的動機》,所以甲戌本這多出的一段文字更趨合理。

還有就是頑石的『大如雀卵』,估計就一枚五角硬幣或者一元硬幣那麼大,僧道在閑談之餘要突然發現這麼一個小目標,估計有點超乎想象的難度,但是因”燦若明霞”,很耀眼,這條就算其能自圓其說吧《但也留下一絲懷疑之嫌》。

甲戌本之後刪減的原因

程高本第二回中修改『阿彌陀佛元始天尊的寶號』是因為怕對神佛的不敬《脂評中也體現出這種險些波及孔子孟子的觀點》,那麼第一回中,甲戌本之後的各版為什麼刪減了此段文字呢?

難道是曹雪芹感覺太累贅?是脂硯齋建議曹雪芹快速切入正題?這個難題真是不得而知,但斷定不是後面的版本漏抄,如果是漏抄,前一段就不會加上『能大能小』四字做說明。

庚辰本己卯本流傳時,曹雪芹尚在人世,理應知道這個刪減,或許也是他自己做的刪減,其實甲戌本這段文字也不累贅,也不多餘,而且將前因後果講述得明明白白,我也把甲戌本這段的優點說了一大堆,那刪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還真是個未解之謎,恐怕隻有雪芹和脂硯齋二人知道。

我隻能做出一種猜測,大家看這種猜測是否合理。

在甲戌本中原文是這樣的文字:

便口吐人言【甲戌側批:竟有人問口生於何處,其無心肝,可笑可恨之極。

此批說明,『口吐人言』四字中的『口』字,在當時大受詬病,曹雪芹和脂硯齋肯定也向讀者做了不少的解釋,費了不少精神,曹雪芹可能厭煩了這種詬病和嘲笑。

如果此處不改,讀者們會繼續亂評,耳根不得清凈,如果改了那個『口』字,則正中下懷,他們又會說他們的意見提得好,把曹雪芹都說服了,曹雪芹肯定不會受這種窩囊氣,幹脆大筆一劃,直接刪除此段,減縮文字,換一種寫法,讓多事的讀者無話可評,一解心頭之不快。

所以我們也隻能看到後文中石頭的『問』和『答道』兩個發言詞,與『口』字含不沾染,因為石頭不用『口』,可以『隔空傳音』,或者從石頭內部傳出話聲,反正不再讓你抓住『口生於何處』的把柄,則萬事大吉。

這個猜測推理我在後面的第八回找到了印證。

第八回原文:

今註明此故,方無胎中之兒口有多大,怎得銜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語之謗。

這是側面映證第一回因文字不慎而刪減”口”之經驗教訓?故雪芹早做了提防,特意點註,對其大小做了準確限定,道明原委以防讀者多事。

透過這個印證,仿佛能進一步猜測,石頭記初稿是先寫出幾章,經一定范圍內的傳閱,《第一回眾人詬病其”口生於何處》,曹雪芹總結其教訓,寫到第八章此處時便小心謹慎不留把柄,特意點明。

所以我猜測,寫第八回之前,曹雪芹初稿已經分享給眾人傳閱點評過。

也正因為全稿未完,初分享了幾章,世人未窺全貌,才可膽大妄為的詬病某一處”缺點”。

如果能分享一半的一半,也不至於當時的文人敢隨意嘲笑。

個人浮想,萬一猜對,純屬巧合。

甲戌本之後,少了此段的《石頭記》,失去了初始飽滿的情節,流傳了下來?

另外,在反復研讀此第一回時,我突然冒出來一種感覺,《石頭記》開篇第一回以石頭為載體的這種創造靈感,可能借鑒了《西遊記》第一回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這一靈感。

兩本巨著皆是從石頭寫起,並且有些文字對比之後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下圖》,它們在多少丈多少丈,周天之數等數字方面有類似點。

《個人感悟,勿嘲》,也許脂硯齋心知肚明,但點評中沒有寫出靈感的出處,以免世人說有『剽竊』之嫌。

故,最後通過此文研究,我們找到了一串證據鏈,甲戌本可能是曹雪芹目前已知的最初始的草稿《注意是『草稿』,後面的也許為『修改稿』》,後面的一眾,皆為甲戌本草稿上的正常寫作修改《可能是曹雪芹自己修改的》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以便讓我繼續進步。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部分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紅樓劉姥姥

掃描下方小程序碼

進入公眾號認證微店

更多好貨等你來!!!

縱橫談

傳統文化的當代應用

從前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當下談

紅樓夢研究

公眾號:HLMYJ001

投稿:[email protected]